超殺女

超殺女
超殺女2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治水


142、治水 6
近年來,因溫室效應的影響,台灣的降雨量超大、且下雨集中,瞬間雨量時常超過1000公釐,再加上山坡地的濫墾與政府林業政策的錯誤,大雨時,常形成可怕的土石流,這造成人民生命及財產重大的損失,而台灣也因中央山脈地形高峻,平原平坦,河川細長湍急,河水來的多、又快!而去的也快!想保水也保不住,枯水季河川無水,雨季時,河水則洶湧而下,氾濫成災,既要預防水患,又要儲備水源,治水談何容易!921大地震後,又造成部分防洪設施損壞、河道隆起與河道改變等現象,而山區也因地震而土砂鬆動,表土破壞嚴重,流域上游砂量大增,集水區保水能力降低,這不但增大中、下游河道洪峰流量,也造成大量土砂淤積河道,為了台灣生態的永續經營,及讓人民享有豐沛的水資源,建議如下:

1、規劃生態河道:針對台灣河川因中央山脈高峻地形,造成河川細長彎曲湍急之缺點,我們要制定河道更新計畫,測出最大雨量及河水最大流量,以重新檢討河道寬度、深度、流經區域地質環境、田野生態調查與生態結構等影響評估,以做出台灣整體的水利生態計畫圖,並將河道生態化,在河道上游適宜地點設立巨大的攔砂壩與攔沙滯洪池,以攔阻大雨沖刷之砂石與沖積物等,並將土石及其沖刷物,導向至攔沙滯洪池裡,以利事後的土石及其沖刷物集中清理,並將過濾後的水,引入各灌溉大排、地下水層、平地大湖,以加強蓄水、養護地下水層、培育生態等功能,並確保中下游河道不受淤積及破壞之苦,河川中下游河道要拓寬與挖深河道,將沿河岸兩旁各1000公尺之範圍,以換地之方式取得土地,採取生態工法,以作為河道、河濱公園、河川保護區、污水排放管道與污水處理廠的規劃,並防止濫採砂石及污染水源,而標準生態河道可規劃為高、中、低三河道,低河道深20公尺,寬500公尺,為主要河川所在,中河道深10公尺,寬300公尺,為保護區,高河道深5公尺,寬200公尺,為河濱公園、與溢洪引道所在,高、中、低河道間築三道堤防阻隔,如此,等於做了三道安全防治水患保險,就算洪水溢出,還有最外緣的溢洪引道可將紅水引入地下水層,這還怕會淹水及氾濫成災嘛!

2、平地大湖:以區段徵收,或是換地之方式,取得地層下陷及低窪地區作為平地大湖,台灣的水資源非常寶貴,讓好不容易下在台灣的雨水,就這樣流入大海,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們應將河道出海口設置水閘門,以封閉水流入海,並開挖引道,將雨水及河水引至平地大湖與地下水層,如此,就可留住這些寶貴的水資源,以供灌溉、養殖、養護地下水源之用,若雨水更多時,則可鑿井讓大水直接注入地下水層,以增加地下水層的含量,繼而復育大地,防止地層下陷!

3、定時疏濬河道及攔砂壩:每年枯水期政府可僱用失業民眾,以訓練操作怪手,疏濬河道及攔砂壩,以保河道順暢不受淤積之苦,而疏濬河道所挖起之淤泥砂石,亦可標售,作為疏濬河道及攔砂壩之成本支出,並可將砂石國有企業化,以做為治水的費用支出。

4、防洪生態運河:沿山坡地與平原交界處下一公里處,開挖南北向,寬約一公里,深約50公尺的防洪生態運河,如此,防洪生態運河即能攔阻雨季洶湧而下的洪水,並能儲備水源。

5、梯層次近等高線山邊側溝治水法:防治山洪爆發最佳的方法,就是沿山坡梯層次近等高線,挖掘排水溝及攔砂溝,並在其兩旁種植相思樹,在山腹適當地點,設置攔砂壩及高山水庫,這不僅可緩衝雨水沖刷的動能,更可發展水道式發電,而排水溝及攔砂溝可採預鑄式工法,配合山地居民就地參與,以迅速施工與長期維護。

6、成立重大河川流域管理部:針對重大河川,應就其流域,調查河川環境生態,採取因地制宜及對環境衝擊最小的近自然工法,以重建河川流域水文循環與生態棲地;並規劃河岸景觀及親水空間,並將河川流域劃分為森林覆蓋地區、農業區、洪水平原及都市化地區等四個部分,以全面性整治整治河川!

7、建排水設施:在易淹水地區做大口徑的地下引道與鑿井通往地下水層,讓大水直接注入地下水層,以減少既有的排水系統負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