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農業 6
台灣於1970年開始,低價雜糧進口大增,政府為顧及農民收益,於1974年開始實施稻米保證價格收購制度迄今,作物種植面積由1975年的180萬公頃,縮減至2000年的90萬公頃,如今台灣又進入了WTO,政府的生產補貼將受WTO的限制規定而逐年減少,台灣農業能否永續經營,已成為我們要去面對的問題,發展國際多樣化的精緻農業,將是台灣農業未來的希望,因為台灣農業屬於小農經營,小本經營的農民無法對抗國際大型農業輸出國,因為他們採大面積耕作,價廉物美,以成本而言,我們實在無法與他們競爭,所以我們的農業只好發展在地多樣化的精緻農業,或是發展以能源作物為導向的農業,來求生存囉!
我們的農業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呢!首先,在農業經營的層面上,我們不能以農業生產來做為單一考量,也應融入生態與生活來做為追求目標,我們應將農業的多樣化涵蓋於整個生命層級,從基因、個體、族群、物種,乃至生命融合的共生生態,我們應將環保與生態的永續經營,作為農業的終極目標,所以我們要建構農地生態景觀,以維護生態保育,鼓勵農民進行各式的保育植栽管理及有機農法,以生物防治及生態肥料來取代農藥及化學肥料的使用,這會比純粹補貼農民休耕來的好,並採新鮮精緻化、區域性、小而美的農業生產策略,讓農產品以多元化的供給,來求得生存,另外農業受到地形、氣候、季節的影響,風險很大,所以我們要建立台灣各區域的季節性與土壤性作物調查,以發展區域性生態有機農業!
我們的農民在缺乏資金下,大部分的農民生活收入並不穩定,需從事其他副業來因應生活支出,如何改善農民的生活與其收入,幫忙農民獲取最新的技術資訊及市場供需情報,是我們目前應去改善的,建議如下:
1、建立農產品內外銷供需平衡資訊系統:由政府針對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需予以調查,作出每年每月各項農產品的國內外需求與供給量線圖分析,並提供需求量、供給量與價格對應的曲線圖表,供農業生產者參考,而且更要作到區域性及季節性評估,此外,各項農產品栽種需要採取栽種登記制度,即在耕作前要先登記,若登記量已達市場需求,那就不能再栽種此項農場品,讓農民能分區域與季節,來多樣化的種植,並避免產銷失調,造成農民的血本無歸!
2、農業技術教育認證制度:針對農民實施農業技術教育認證,以提昇農民現代化資訊的接受度,政府需輔導農民接受各種農產品栽種的農業實務技術認證,並協助農民購買電腦及教導使用電腦,以獲取農業資訊,成為現代化科技農民。
3、農業轉型政策:
a、能源農業:目前國際油價上漲,台灣因氣候適宜,年可三收,我們的農業可轉型為能源農業,可鼓勵農民大規模種植可提煉酒精及生質柴油的作物,如柳丁、柑桔、高樑、大豆、玉米、油菜、甘蔗與甘藷等作物,以作為火力發電燃料,或是其他能源使用,如此,除可讓我們的能源自給自足外,也可避免農作物生產過剩,供需失調!
b、高經濟作物:加速培育改良可適應台灣氣候、土壤的高經濟作物,如咖啡、可可、巧克力、香料、葯草、胡椒、香水植物、無患子、觀賞型植物等作物,就此可依高經濟作物種類與適合種植的區域,設立各種高經濟作物特區,以大規模生產。
c、飼料作物:國際飼料價格因為能源危機而大漲,為保護台灣畜牧業的發展,應鼓勵大規模飼料作物的栽種,如牧草與玉米,以平穩飼料的價格。
4、農業資本化經營:採農業不動產證劵化政策,鼓勵農民以農地為股本,成立大型區域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據以取得低廉資金,擴大耕作經濟規模,據以提升產量,降低成本,並可為農業帶來優秀的經營、行銷、研發團隊,讓農民躍升為農民資本家,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5、國際化行銷:台灣農產品的種類非常多元化,但因農產品有保鮮與時效的限制,如何讓我們優良的農產品,能以最新鮮的品質及口味,呈現給消費者,是我們要去研究發展的重點,我們要努力研發農產品保鮮、瞬間真空冷凍技術及多元化加工技術,並藉由加工技術的提升,帶動罐頭及真空包裝食品產業,並設立各國台灣農產品展銷會場,透過直接給國外消費者試吃的活動,進行嚐鮮銷售,以避開國際跨國貿易商的打壓與國內既得利益者的剝削,讓台灣的農產品能夠突破現有國內市場,行銷至全世界,並可與國外廠商合作,接受各類農產品委託栽種與研究。
6、建立農業師認證制度:農業師要在中央與地方農業網站上,為人民解答農業相關問題,並接受人民建議、陳情、投訴之農業相關案件,一切公開透明,並透過網路說明、討論、辯論、公聽、公投等程序,由人民來議決農業政策,農業師每年需提出農業白皮書,接受人民網路公投,決定其是否被續聘,能力不夠及混日子的,回家吃自己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