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教育政策改革 6
教育為人民素質優劣的根本事業,基本上,教育是要符合社會需求的脈動與人民的期待,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國家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更不能陷入汰弱留強的類市場競爭,而形成教育商品化、供需失調的教育消費主義!在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未來人民的素質及思想,會定位在何種層面?這就是目前我們對於教育改革,所作反應的未來影響,因為教育改革的導向,關係著教育發展的不同定位與功能,影響未來人民的思維、素質、行為、價值觀、生活習性、創意空間、自我管理、守法、守紀、守分等層次,目前的台灣教育政策太強調菁英、分數與功利主義的士大夫八股內涵,並捨棄了邏輯訓練、溝通協調、反向思考、認知與生活操作體驗的生活教育方向,這是我們整個國家與社會的迷思,在混淆的價值觀與錯誤的邏輯思維下,造成了整個國家、社會與家庭的教育功能失調與心智墮落,甚至,教育形成了政治洗腦的工具,在這利益多元化的衝突格局中,如何教育出符合未來人民所需求的下一代,是當今我們要去深思的重點!
教育的本質在於傳遞資訊及知識,並承襲技術與技能、訓練正確的邏輯思考、體驗人生經驗、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健全自我管理能力及個人生活事物的面對與處理態度,而並不是追求功利主義與文憑主義,但這迷思已腐化了教育的本質與初衷,使我們忘卻了為何而教、為何而育與為何而學,所以教育改革的本意,就是要修正我們教育的目標與方向,使我們的下一代,在經過教育改革後,能成為大家所期待的人民,建議如下:
1、終生教育政策:在當今資訊知識爆炸的時代,教育要讓人民能一輩子學習,從幼年到年老,都能生於斯、學於斯,長於斯,以達到終身學習的境界,如此,方能讓全體人民不為時代所淘汰,以符合學無止境,終生學習的教育目標。
2、社區教育政策:國家與社會的民主合諧,在於社區教育的深耕,舉凡社區公共事務管理教育、社區品格教育、社區生活習慣教育、社區民主教育、社區價值觀教育、社區生活教育,都是建立民主合諧社會的根本,要知道在家庭照顧功能瓦解後,唯有社區關懷能取代現代家庭的失落感,我們要以清晰的社區生活目標與價值觀,來架構符合社區生活、社區發展方向與社區關懷需求的教育方針,建構全民性、生命化、社區性、多元化、創意化、網路化、自由化、民主化、科學化、非功利化、人文化、道德化、生活實用化、人生經驗傳承化、市場化與健康化的教育內涵,藉由社區公共事務的實際參與、操作與溝通討論,將教育生活實務化與社區關懷化,社區教育應由社區人民來監督與參與,透過社區人民力量,來完成教育改革的目標,並廢除官僚式的教育管理模式,採用社區關懷管理,以在地社區的生活師資,來健全社區教育發展,以社區理念來辦理認證教育,達到發展社區民主生活合諧之教學,教育要融入社區主義與生命主義的真諦,達成社區教育終身學習的理想,社區人民不分男女老幼,可同堂學習,互為體認不同時代的資訊知識、人生哲理與人生體驗,藉由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與討論,踐行社區關懷教育的實質傳遞,如此,方能提升教育的普世價值,因為教育不是教育出一批食古不化的死醬缸,或是教育出一批自以為是神的菁英統治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