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文化保存 6
台灣有歷史已400年囉!這400年來,台灣就像一個大熔爐,融合了原住民、漢人、日本人、荷蘭人等各家文化,最後造就了台灣的新文化,而這些在地的新文化也早已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我們的小吃文化、戲曲文化、廟會文化、古蹟文化、建築文化與生活習慣等,在我們自己看來,雖然簡易平凡,但卻在在影響我們的思考邏輯與回憶,一代過一代的傳承與融合,我們雖自己看不出來,但外國人來到台灣,就可從我們生活中最平常的地方,看到了原住民、漢人、日本人、荷蘭人等各家文化的影子,這些文化的影子時時穿梭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這是多神奇的文化時光之旅呀!
既然是我們經歷了400年所產生的新文化,我們當然要好好的保存下去,這幾年來,台灣各地方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局,以發揚保存在地文化,並搭配在地戲曲、廟會活動、祭典、休閒觀光、農產品、工藝品、小吃、名產、生態、景觀、節慶,大力促銷我們的在地文化,許多地方已有了在地文化的相關節慶活動,如芒果節、蓮花節、童玩節、糖果節、媽祖節、花卉節、潛水節、黑鮪魚季、飛魚季、冬天的吶喊、夜釣小管、曼波節、燈會節等,藉由在地社區人民的參與,帶動整個在地文化,讓大家重溫文化的喜悅!
文化何以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當社會不再依賴皇權、或是神權時,文化與歷史就會成為社會融合最重要的黏合劑!但文化保存絕不是為了緬懷過去,而是為了未來,因為沒有過去的人,必然會失去未來,人類所擁有的歷史與記憶,其所呈現豐富深刻的生活細節,才是真正的文化魅力所在,當草根階層壯大之後,我們迫切需要研究與填補的,是我們的生活記憶!一個地區文化是否屬於強勢,關鍵在於社區與草根階層的文化力量,假如這種社區的力量是充沛的,那麼這個地區的文化力量才會是強健的,因為所謂的現代化,其實是運用新的科技,去保存一個文化最珍貴、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以現代化,將過去給連根拔起!
現在民間的在地文化已開始出現斷層,許多在地文化發揚者苦無後繼之人,因為依賴傳統文化技藝難以生活糊口,現有的傳統文化技藝者一旦老朽,或是退休,那麼就後繼無人了!而這項傳統技藝也勢必失傳,政府要正視該問題,要有計畫性的培養有興趣的年輕人,來傳承文化保存技藝,建議如下:
1、成立文化保存特區:在文化保存特區內,設立各地文化生態村及文化研習班,將在地傳統技藝、建築、小吃、工藝品、戲曲、舞蹈、農產品栽種、傳統加工等,技能及不同於其他地方之特殊文化,予以集中在文化保存特區內,聘請具有特殊技藝的老師傅,在文化村內設立文化研習班,來傳承、表演、發表、教授與研習傳統特殊技藝,如此,方能讓傳統特殊技藝得以傳承。
2、設立文化保存師認證制度:將各種特殊技藝分類分級,讓各種特殊技藝都能藉著文化保存師的認證制度,得以傳遞後代子孫,而文化保存師在生活上,亦能獲得政府的保障,並對達到3級等以上的各類文化保存師,每月提供固定補貼,另針對其文化保存作品提供獎金,文化保存師每年應提出文化保存發表白皮書,以爭取人民的認同,若人民不認同,下台吃自己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