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眷村
6
台灣這400年來,經歷了荷蘭、明鄭、大清國、日本國與中華民國的統治,這些外來政權所帶來的軍人及其軍眷,都在當時形成了類似眷村的社區防衛模式,這些外來政權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及維護其自身的安全,莫不給予這些眷村特權享用,但曾幾何時,這些象徵統者治階級的眷村現今何在呢?這些外來政權所帶來的軍人及其軍眷又何在呢?嘿嘿!答案就是他們在歷史的洪流中,與台灣本土文化融合為一體了!眷村表現出了台灣人民的包容性,眷村雖是動亂時代的產物,但卻是台灣的集體記憶,也是時代的悲劇表徵!
台灣目前的眷村,都是在1949年以後逐漸形成,由於當時中國發生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於戰敗後撤退台灣,當時為了接納被迫自中國撤退的中華民國軍隊、難民、公務人員與其眷屬等人員,將原本日本人戰敗所遺留下來的宿舍及兵營,改作為臨時的收容區,以收容百萬人員,現今台灣列管在案的公有眷村有530個,若包含非軍有及混住型的,則有879個,其中以桃園縣最多,有80處,全台眷村面積總共超過2000公頃 ,平均每個眷村佔地約2.27公頃 ,其中大多數的眷村,至今仍老舊,尚未改建,而且與緊鄰的本土部落,產生了不同的多元文化風貌,又因當時政府配置給眷民的,只有建物及地上物的使用權,並無建物及土地的所有權,所以目前眷村的土地所有權都是屬於國有的!
當時中國國民黨政權為了避免228事件衍生內亂,將中國運來的92萬兩黃金,藉由軍隊及公務人員的薪資發放及眷民的米糧配給,以安定統治階層的民心!另外,也辦理集合式的眷村配給,由軍、公、教、中央民代與難民等,按職等階級的不同,抽籤安排各種分配坪數及等級不同的無產權宿舍,而戰後大陳島居民撤退來台與韓戰義士,也以此模式,以義胞身分,安置在義胞新村,所以集軍、公、教、中央民代、難民與義胞等六大身份的眷屬宿舍,就這樣形成了,而台灣在地人民則圍繞著在眷村附近,設立日用品交易集合市場,與各眷村進行各種物資的交流!
爾後,隨著台灣的工商發達與反攻大陸的希望破滅,眷民們陸續開始修繕破舊的眷舍,以作為長久定居打算,但眷村因為在語言、生活背景、文化習慣、階級意識上,與台灣人民大不相同,而且為了自我保護,而形成了一股團結對外的力量,非常不易與台灣社會融合,所幸經過幾十年來的通婚、做生意與交流溝通緣故,該情況已改進不少!
眷村居民雖然是以難民的姿態來到台灣,但卻以統治的特權階級自居,他們雖然暫時在陌生的文化土地上,找到了棲身之所,但為了統治者自身的安全,所以把自己封閉在眷村中,並藉由軍人階級及服從性的關係,加深了眷村近似隔離封閉的社區特性,這種歷史包袱在台灣政治普遍民主化之後,逐漸轉變為孤臣孽子的亡國情殤,這對於不確定性的國家意識而言,更顯得突兀了!因為統治者將眷村標籤化及同質化,以形成劃一團結的思想與意識,這突顯了眷村的愛國性格及階級服從,並以此來統治領導整個台灣社會,另者,眷村傳統上的中國意識非常強烈,這使得眷村人民對於新的政治環境適應不佳,他們並試圖對抗不同文化的衝擊,這造成眷村子弟形成自我偏愛,使得眷村的空間性格,更形隔離與排外,早期眷村子弟大多為反攻大陸,解救水生火熱中的中國同胞,而接受號召從軍,但這種懷鄉心切情結的過渡移民心態,隨著眷村改建、開放中國探親與眷村第一代的凋零,眷村第二代已逐漸搬離眷村,並與眷村外的世界打成一片,眷村中的多元化文化已開始與台灣文化融為一體!
雖然在眷村改建時,必然會涉及社會正義的公平性及短期間無法融入台灣社會等錯綜複雜的政治因素,但眷村改建的負擔龐大,政府財政是否負擔的起,這還有待商榷!但見古思今,過去的荷蘭、明鄭、大清國、日本國眷村的人民,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嘛!只是有別於過去,這次是以補償的和平方式,來進行眷村改建,這種方式何嘗不是,另一個新的族群大融合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