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外匯存底 6
臺灣巨額的外匯存底,一向是臺灣人的驕傲,根據臺灣中央銀行的統計,直至2009年3月底止,臺灣的外匯存底餘額,為三千零一億二千二百萬美元,較該年五月底,增加了五十九億三千五百萬美元,台灣名列全球第四名,僅次於中國、日本與俄羅斯,外匯存底較正式的說法,是外匯儲備,又可稱為官方準備金,外匯存底是指中央銀行所保有的外匯數量,每個月由中央銀行,對外發佈最新的數據,各個國家政府為了從事國際間的交易,都必須保有一些外匯,以方便於緊急時,來穩定、控制匯率,並因應平時其國內人民的外匯需求,一般來說,貿易出超(貿易順差)越多的國家,該國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匯存底就會越多。
台灣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增加,絕大部分也都是導因於貿易出超居高不下,這使得國際收支產生了巨幅的盈餘,所以台灣外匯存底的來源,主要是央行以新台幣,在外匯市場買進外匯所累積而成,而少部份,則是由外匯存底本身的孳息收益,以及外匯存底中,其他幣別對於美元的匯兌損益所產生,當匯率固定不變時,一國所賺進的外匯,再加上向國外借入的外匯,扣除民間持有的外匯,剩下的部份,大約就是央行買進的外匯,外匯存底除了可以提供央行,作為干預外匯市場的籌碼外,尚可充當政府清算國際收支的工具,其定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1、廣義的外匯存底:外匯就是外國的貨幣(包括現金、存款、支票、本票、匯票等)、可以兌換成貨幣的有價證券(包括公債、國庫券、股票、公司債等),依照國際貨幣基會的定義,包括政府所持有的黃金、政府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的準備頭寸以及特別提款權,不過因為台灣並非國際貨幣基會的會員國,所以沒有國際貨幣基金的準備頭寸及特別提款權,除此,還須加計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金與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產淨額二項。
2、狹義的外匯存底:不包括政府所握存的黃金與外幣現鈔,簡單而言,一般我們所說的外匯存底,指的就是央行所持有的外匯數量。
近幾年來,由於台灣的外匯存底快速累積,外匯存底已經引起了,大家的注目與討論,其實,單純比較外匯存底總額與世界的排行,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外匯存底是應付支付進口所需的美金,但由於各國的經濟規模不一,所以最適合的外匯存底數量並無定數,而以國際貨幣基會的會員國來說,通常是以應付三至六個月的進口總額,就屬正常了,台灣的外匯存底已足夠供應十六個月的進口所需,這已經遠遠的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平心而論,外匯過多,或是不及,都不是好事,因美、英、法等先進國家,他們的外匯存底都比台灣少,但其並不意謂著,台灣的經濟條件就比他們為佳,而真正值得重視的是,在台灣三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中,投入股市的外資,就有一千四百億,占約外匯存底的半數,這顯示出,台灣的外匯存底,並非民間實質性的投資而來,換言之,目前臺灣的外匯,多半是投機熱錢,投機熱錢在獲利了解、或是經濟情勢發生不利的因素後,熱錢就會在短期間內,撤出台灣,所以實質上,台灣所擁有的外匯存底,並沒有那麼多!
充分的資料顯示,台灣的經濟至今,尚無新的產業可供轉型遞補,這將導致銀行體系的資金過剩,而在資金過剩的情況下,勢必造成資金,轉向國外投資,而資金外流,就會導致外匯存底的減少,所以目前台灣的經濟環境,欠缺轉型的空間,這導致台灣的投資環境,已經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了!因此,外匯存底的運用,應扣除直接外資與投機熱錢的部份,許多人認為,既然我們擁有這麼多的外匯存底,那為啥不能直接用來,進行經建計畫與基礎建設呢!因為如此做,政府要釋出等值得新台幣,以為沖銷,這樣會產生通貨膨帳的現象,所以外匯存底的運用,只能供應台灣的正當外匯需要與存放在國外孳生利息,且不能被倒帳,或者是用來推動經濟與金融的國際化,以穩定金融的政策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