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農村景觀營造 6
農村景觀是在地農村人民,在克服在地的自然環境限制後,所形成的景觀地貌,在人文上的解釋,農村景觀更是農村人民歷史、生活、性格、心態與思維上的實際體現,當然農村景觀也受到,在地歷史、政策、經濟、農耕技術、氣候、環境、人文、地理的相互影響,現代推動農村景觀規劃的理論與方法,是用在地的思維,去保護及恢復農村的自然與生態價值,來作為出發點,以為協調城鄉邊緣綠地與農村土地,在利用時的特殊關係!
長期以來,台灣的農業只強調生產層面,而忽視生活及生態層面的多功能價值,使得農村一昧的追求都市化的高樓、寬敞的大道及截彎取直的溪流,因而喪失了農村獨特的風貌與自然環境相調和的景觀,因此,如何加強農村自然保育與景觀維護的功能,也刻不容緩,農村景觀營造的目標,不僅是在改善農業生產,同時也要兼顧農村生活及地區生態,以謀求整體和諧的發展,在地人最了解在地事,由農村人民經過網路說明、討論、辯論、公聽、公投等程序,以決定農村景觀的營造方向,再藉由體現的過程,凝聚向心力,改善生活環境,提高農村之收入,就能再造農村生命力!
台灣農村依據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的管制,多數劃定為鄉村區,但因長期缺乏整體的規劃與發展,使得農村社區日漸凋敝,目前台灣農村常有的問題,如公共設施極為缺乏、巷道狹窄、車輛進出不便、建築老舊雜亂無章、農村風貌與自然環境相不調和、農村發展無法融入當地的生態環境等問題,所以農村景觀營造整體規劃的大前提,是要放在農村生態、土地產權問題、美化景觀、生活功能、環保、農村生計、農村金融與經濟、農村都市計劃、農村水利灌溉系統、農村交通系統、農村水患防治與農村污水排水系統等重點上,如此,方能營造出有在地特色的整體農村生態景觀,並可將目前台灣農村,所有的問題一次解決,建議如下:
1、農村環保生態:農村生態景觀是維持農村景觀生物多樣化,最好的辦法,但須以在地農村生態,來做整體規劃基礎,如在規劃農村都市計劃、農村水利灌溉系統、農村水患防治、農村交通系統與農村排水系統等系統時,一定要做到與生態環保不相牴觸,而過去傳統式的農業灌溉系統,已無法滿足現代的農業需求,甚者更浪費大量的水資源,所以在規劃現代化生態滯洪(蓄水)湖、生態(灌溉)溪流時,就要與在地的田野動植物、昆蟲、鳥類、魚類等,在地生物生態鏈相融合,以維持在地生態的永續均衡,並針對農藥與化學肥料,對於動植物、昆蟲、鳥類、魚類等的影響作評估,以生態鏈法來替代農藥與化學肥料的使用,避免污染生態及破壞生物的棲息地。
2、農村土地產權問題:最好是以區段徵收與土地交換制度做相互搭配,徹底解決農村的土地,細分、畸零、不規則、未辦繼承、祭祀公業、375租約地、神明會、公共設施保留地,長期未徵收等地籍問題,以利於進行全方位的農村景觀整體營造!
3、美化景觀:整體景觀規劃研究,利用農村景觀生態模型,模擬生態流的移動,將生態地理與人文歷史相融合,來塑造農村景觀,並加入在地建築美學及色彩、圖騰,以凸顯在地精神的美與力感。
4、生活功能:搭配區段徵收、市地重劃、都市無車理念、土地交換等都市計劃理論之手段,塑造美化的農村景觀及完善的農村生活機能,加強生活便利、優質生活與交通的快速便捷。
5、農村休閒機能景觀:設計在地特色的農村民宿,只要條件許可,皆可視情況,從農業產業部分,轉向與之結合,如旅遊、觀賞園藝、騎馬、自行車、長跑、徒步、渡假村、冒險、探索、生態之旅、攀岩、登山、露營、野遊、農村廚藝、打獵、養殖與品酒等,藉由農村的休閒機能,來塑造農村的休閒機能景觀!
6、農村建設要融入生態環境:農村建設要整體規劃,以融入生態環境,道路與停車場,要使用透水材質的鋪面,並且以營建管理的方式,讓農舍周圍有一定的綠地、小花園、農莊庭院,以加強社區整體的景觀美化,並保留生物所需之生態廊道、溪流綠帶、小山谷兩側綠帶、農地灌木林與老樹林,讓視覺美感無限延伸,以發展成為生態農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