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殺女

超殺女
超殺女2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犯罪論


236、犯罪論 6
人民之何種行為構成犯罪?該犯罪行為應科處何種刑罰?都需由人民,透過網路充分進行說明、建議、討論、辯論、公聽、公投等程序,再以法律明文訂之,使人民之行為,有遵循的準則及依據,而不為人民以民主的方式,所同意之刑罰與不明文規定之刑罰,即不得認定為犯罪行為,且不需接受處罰,否則,由立法院、司法機關及行政單位任意決定,並擴大之刑責的適用範圍,這將對人民的天賦人權,產生無可預期的嚴重侵犯與剝奪,憲法之於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必將蕩然無存,由人民以民主的方式,同意之刑罰與不明文規定之刑罰,才是民主的法治社會基礎!

犯罪是一種反社會行為,犯罪人的責任能力歸屬,是犯罪行為的前提考量,但犯罪類型及犯罪程度如何認定?是否逾越某種程度,或是某種階段,方屬犯罪行為?在我們的刑法規範中,卻是隻字未提!而全部都是由法官與檢察官,以自由心證來決定之,說實在的!犯罪行為應以社會行為學來做區分,並分為各種犯罪類型及各種犯罪程度的標準,再套入法律,而我們的刑法對於犯罪的認定太過籠統,非常容易剝奪人權及造成人民的人格異常發展,而且更無法做到人格矯正的社會善念!

人為何會違法犯罪?其動機不外乎是,為了實現實質利益與滿足無形的情緒刺激,所以在實現階段,就會產生相互間的衝突與侵犯,或是為了仇恨與忌妒,而激發了人格精神異常的病態想法,造成了反社會的行為,犯罪是違反社會常態的異常現象,某種犯罪行為的增加,一定代表著某些社會結構關係與某些人民的精神意識出了問題,為了及早預知這些社會病灶與預防犯罪,就應該從既有的犯罪案件中,去加以分析,以得知犯罪背後的真正原因與動機,並以此,作為對於政治制度、社會福利、法律規範、生心理輔導、醫療衛生、人格價值觀矯正等政策的修正參考方向,如此,方能降低社會利益衝突,並減少病態思維,讓人民和諧生活,而不造成利益衝突與侵犯,進而避免犯罪的發生!

分析研究何種人格特質,在何種情況下,所為之何種反社會行為,會導致何種犯罪的發生,這就是犯罪論,犯罪論是根據新時代的科學精神,分析各種不同的犯罪類型,審視其構成犯罪的要素與結構上的特點,以符合邏輯合理性與科學性,並分析犯罪當時的心理狀態、價值認知、動機導向、責任行為能力歸屬與精神狀態等因素,以作為犯罪行為分析的方向,一般而言,有以下的分析原則及建議:

1、分析犯罪心理:也就是責任行為的歸屬與承擔,可分為可責性的心理狀態、可責性的疏忽與無知的湊巧,在知道的範圍內,就是必須承受行為踰越的責任與疏忽的警惕,在不知道的範圍時,就毋須承受任何責任,刑事責任需要犯罪行為的實現,而責任能力是犯罪行為的前提,犯罪人的責任能力,是社會環境所造成的責任,那就是整個社會的共業,在知與不知的分界點去做分辨,這就是社會的責任!

2、分析犯罪的要件:包括客觀因素、因果因素、自願作為與不作為等因素,犯罪構成是由一系列、相互影響的因素所組成,其中包括客體、客觀、主體與主觀等因素,犯罪要有對象、時間、地點、方式、動機與目的等主體要件,並另有情緒、環境、氣候與情境等,隨機客體要件來相互影響,我們要強力研究犯罪的要件,並充分掌握,用之來預防及矯正犯罪人格,如此,就能降低利益衝突與侵犯的機率與原因,進而減少犯罪的發生!

3、人格矯正治療:人格特質關係著人身危險性及整個犯罪過程的決定性,對於持續性、原則性的威脅,或是迫害社會秩序者,其人格的根本性已偏離常態,則應針對其人格缺失,做好矯正治療,並可事先過濾出,潛在性的反社會行為者,加以矯正治療,以做好預防的措施,如此,方能杜絕犯罪的再發生!

4、基因遺傳及環境;犯罪受到基因遺傳及被害環境的影響,則其情可憫!應對基因遺傳及被害環境,做整體的分析研究,以得出改善與治療的辦法,還給基本人權一個公道!

5、思想自由:針對思想踰越社會行為者,要排除以思想定罪,來保障人民的思想自由,並防止法制擴權,來侵犯人權!

6、犯罪行為矯正社會化:當今司法針對犯罪行為,採取法律刑罰主義,這容易造成犯罪基因的社會化,理想的方法,應該是改採犯罪行為矯正社會化的方式,藉由社區主義來加強社區關懷,再以社區關懷來矯正人格,讓加害者、受害者與雙方家屬都能對該犯罪行為釋懷,進而將之激化為社區關懷的力量,如此,方能徹底杜絕犯罪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