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退休 6
隨著戰後嬰兒潮,這一代的公司經營階層與顧問專家陸續的退休,現代的年輕人似乎無法填補,這一專業管理領域的空缺,現代企業正面臨著,經營經驗與管理知識的大量流失,這會造成商業智慧的大量失傳,甚至減少創新與創意,並削弱了企業的擴充能力,也降低了組織的效率,目前台灣的平均退休年齡,已經下跌至55歲,而且有被強迫退休的趨勢,因為企業大量移出台灣,造成人力的閒置,企業為了節省人事成本,員工只要40歲一到,就要被強迫優退囉!
台灣除了軍公教人員與豪門貴族,不必擔心退休後的生活外,絕大多數的人民,都要擔心自己退休後的生活負擔,尤其是退休年齡逐漸降低,而平均壽命又不斷延長的現在,退休後的養老生活可達30年以上之久,養老生活除了家中生活費,還需要如醫藥費、休閒娛樂費用、看護費、房租、水電、電話費、賦稅等雜銷,依目前的生活水準來算,每個月最省,也要新台幣一萬元才夠耶!而退休後的生活是否能過的舒適,端視一個人退休後的主要財源收入,一般而言,若有公部門的退休養老給付、雇主提供的退休給付與個人所累積的儲蓄,那就應該綽綽有餘哩!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耶!所以大部分臺灣人於退休後的養老支出,只有靠自己平常努力去存錢囉!
現在絕大部分的退休族,都不指望其子女的奉養,這已經打破,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現在的人們在退休後,寧願與配偶相依扶持,也不願造成子女的負擔,而且大家也已形成了一個共識,認為完成了人生的一切任務,退休後,不應只輕鬆安養與坐享其成,退休後,應該是尋求人生新挑戰的夢幻之旅,是退而不休,是回饋社會,是實現夢想的時候,過去退休的定義是,年老、體衰、老邁、遲緩、不重用、閒閒無事、顧厝、癡呆、含飴弄孫與等死,但因現代教育程度的大幅提昇及網際網路的普遍,現代人對於退休的定義,則是在探討,如何善用有效的退休人口及對於退休人口再教育,以彌補人口少子與高齡化的人力不足,如考慮退休工作後的生捱規劃,可採取彈性的臨時工時,讓退休者在網路上彈性工作,但其重點是不以經濟效益,來作為考量,而是偏向志工工作為服務職志,而更積極的做法,則是以社區主義的精神,在社區中強化社區關懷體系,建構如社區廚房、餐食送達中心、社區福利社、社區住宅、社區醫院、社區安養照顧中心、社區孩童安親與接送中心、社區中老年人大學等設施功能,以積極提供退休者,參與社區工作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機會!
站在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上,政府應體認每一位人民,在其一生中,都對社會有所貢獻,而不論其貢獻多寡,政府都應當在人民退休後,給予人民無差別待遇、無特權、無後顧之憂的退休生活,讓退休者能活出自我、活出價值、活出尊嚴、活出快樂、活的健康,也讓每一位人民的退休生活,能過的盡善盡美,夫復何求!建議如下:
1、建立退休者再教育體系:退休者經再教育,重新充實包裝後,就可傳遞其成熟的人生經驗、智慧、技術、思想等,無以取代的人生智慧寶藏,我們要賦予退休者勇於創新、承擔傳遞知識、樂於助人的重任,所以我們要設立免費的退休者教育大學,凡退休者就可入學,並依其意願安排學習課程,讓其積極參與自我生活,投注熱情,廣交朋友,以驅散心頭孤單的陰霾!
2、建立各類社區退休者社團:提供各社區社團設備,供退休者使用,以培養老年人的興趣,避免退休者因閒閒無事做,而提早癡呆、失能與失智,並強制授予電腦課程,讓退休者藉由網路世界,恢復其那份赤子之心,以跟上時代的潮流!
3、設立退休者智慧特區:政府要透過市地重劃、區段徵收、都市更新等方式,以取得退休者智慧特區用地,以服務退休者的生活需求,退休者智慧特區由政府,或鼓勵民間興建經營管理,區內硬體設備全面由退休者,透過網路充分進行建議、討論、辯論、公聽、公投等程序,來參與規劃與設計。
4、退休者人力再利用政策:認同退休者及支持退休者吸取新知,以傳遞其人生的智慧,並善用退休者的智慧、經驗、人生體驗,讓退休者獲得重生,將問題及累贅的偏見,轉為活化的機會,以增加退休者生活的機會與空間,並鼓勵退休者走入社區關懷體系,以助己助人,重建自我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