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中間選民
6
所謂中間選民理論,是賽局理論中,極為著名的理論,其原意係指:在單一議題的意識形態光譜上,在只有兩位候選人競爭的單一選區選戰中,如果選民知道自己的偏好,也明瞭候選人的政見與立場,那麼在假設所有公民,都會去投票的前提下,這時,選民的議題偏好,將會呈現單峰型態,那麼立場位於全體選民偏好中位數位置的候選人,將會擊敗其他的候選人!此理論告訴我們,在一場兩方對決的單一選區選戰中,候選人如想獲勝,那麼他的競選策略,將會有向中間靠攏的傾向,誰能站穩中間的位置,那麼誰就能,獲得較多選民的支持而獲勝!
然而,如果選戰中的主要議題,並非是單一性,或者主要競爭對手不只兩位,那麼中間選民理論就未必適用,這與全體選民在單一議題與意識形態光譜上,是呈現常態,或是M型(雙峰)分佈,卻未必關聯,換言之,在單一選區中,即使全體選民呈現M型(雙峰)分佈,但只要是,在兩位候選人對決的狀況下,趨向中位數位置的候選人,仍有較大的獲勝機會,除非是有部分原先的支持者,因為不贊同向中間靠攏,而放棄投票!
台灣過去的區域立委選舉,都是採複數選區制度,所以候選人的政見,未必向中間靠攏,反而是會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分散開來,立委候選人只要爭取特定的少數選票就可勝選,因此決定勝選勝負的因素,除了政黨標籤、候選人個人的形象外,政黨的提名額度、配票成敗、同黨候選人間的市場區隔等技術性因素,都可能左右選情,如果全體選民呈現M型(雙峰)分佈,則走中間路線的候選人,就不容易勝選,但在單一選區的制度下,無論是立委、縣市長、總統的選舉,只要候選人在單一議題的選戰主軸之下,選擇中間路線,幾乎都是勝選的保證!
在藍、綠壁壘分明、高度政治動員的台灣,是否存在著中間選民!有人認為,如果有中間選民,那應該是泛藍裡面非深藍、泛綠裡面非深綠的部分,中間選民有時候不見得真正懂政治,其記憶力也很短暫,偶而被人一污蔑,或是一刺激,就可能馬上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他們的情感常常會受到非理性、負面的挑撥與影響,但中間選民總是期待能有安和樂利的社會,但也有些人認為,只有論是非,沒有顏色立場的選民,才是中間選民,更也有人認為,中間選民應是知識水準高,能明辨是非的選民,但實際上的情況,又是怎樣哩!
依我所見,中間選民是對政治冷漠、或是因故而未能去投票的人,除非有能激起其關切的議題出現,中間選民才會排除萬難,出門去投票,台灣依投票率來看,常態未投票者占約四成左右,這四成未去投票的選民,或許是因為某些因素,如因職業關係(如軍人留守、機房留守、醫院留守等人員)、出國中(如旅遊、商務、考察、移民等)、因事務繁忙(如正結婚、離婚中、看顧病人、打麻將沒空、上班中、被通緝跑路等)、交通不便、對選舉冷漠、賭爛情緒、對選舉沒興趣、對選舉沒信心、生病(如手術中、感冒、憂鬱、住院、大姨媽來等)、無意識中(如植物人、癡呆、老化、智障等)、行動不便(如癱瘓、殘障、中風等)、被褫奪公權、被禁治產、臨死中、被羈押、監獄受刑中、情緒不好(如吵架、打架、小孩吵、股票套牢、投資失利、失業中、失戀中等)等眾多因素,而無法去投票,因為這些原因,而未去投票的人,就是所謂礙於各種因素,而沒去投票的中間選民,除非有讓他們奮力排除狀況,去投票的激勵因素,他們才會蜂擁而出的去投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