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殺女

超殺女
超殺女2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隔代教養


241、隔代教養 6
因父母離異、工作、遺棄、未婚懷孕、吸毒、入獄、家暴、失業、罹患憂鬱症、精神異常、亡故、分居、再婚、無經濟能力、感染愛滋病、身心障礙、智障、倒債跑路、生重病、價值觀偏差、人格異常等因素,或是家庭遭逢巨變,而將子女暫時交由祖父母,或是其他親人養育,這就叫作隔代教養,隔代教養的孩童,在缺乏父母親親情的滋潤下成長,這種生活現實,對於渴望父母之愛的孩童而言,是多麼不公平呀!因為父母是子女學習的對象,雖然友情、愛情與其他親情能夠填補缺乏父母疼愛的遺憾,但隨著孩童年齡的變化及角色階段性的區隔,父母親的疼愛,還是孩童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啦!

許多父母因故,而將孩童交由年邁的阿公與阿嬤,來撫養照顧,年老的阿公與阿嬤,因體弱與行動不便的關係,也無法完全承擔整個教養孫子的重擔,而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越少,就與子女的距離越來越遠,當孩童無法與父母一起生活時,孩童會藉由過去的生活經驗,來比較出與現在的差異性,並開始產生疑惑,為何人家的小孩,都能跟父母親一起生活,為何人家的小孩,能夠每天受到父母親的疼愛,而為何我卻不行!在親子關係無法改善的情況下,孩童會懷疑自己被父母所拋棄,進而產生焦慮與不安,並時常產生情緒性的口語與肢體衝突,這會造成孩童的生心理,對於現實生活的抗拒與排斥,最終演變成人格異常、價值觀偏差、自閉、自卑、不安、性格孤僻、性格敏感、易忌妒與佔有慾望超強的失落情境,而也易形成習慣性說謊、偷竊、愛慕虛榮、不擇手段以達成目標、刻意討好他人迎合他人,以獲取他人的注意等行為,不然就是呈現自我墮落、放縱自我、自暴自棄的表裡不一、矛盾掙扎的叛逆思想,有些甚至因極度渴望父母的疼愛,而產生戀父與戀母等,異於常態家庭價值觀的畸形幻想情結,而在成人後,更會害怕面對婚姻,或是極易產生家庭暴力的現象!

許多隔代教養孩童,都看是早熟、懂事、獨立,但在其背後,卻是虛偽、耍詐、逃避責任,但隔代教養的孩童,真的都是問題小孩嘛!這倒也並不是全然這樣,我們千萬不要將標籤,貼在他們身上喔!隔代教養的小孩,有其多樣化的家庭形態與背景,但其同樣都需要我們愛的關懷,我們要破除隔代教養的迷思,喚回愛的回憶!

隔代教養雖是父母親不得已的抉擇,但在面對隔代教養的現實問題時,父母更應該撥空與子女,進行多方的溝通討論與親子活動,由大家共同來承擔這個責任,並藉由體諒包容,來堅強面對現實,千萬不要自怨自艾的悲觀生活,要積極化解親子間的疏離感,也不要純粹以金錢、物質、或是百依百順的態度,去補償與迎合子女,以彌補親情疏遠的內疚,如此,只會讓子女的價值觀,因誤解而產生偏離,而永遠無法拾回,失去父母親情的信心與自我價值!

由於隔代教養的撫養者多為年老體弱,且有知識及常識上的代溝問題,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下,幾乎都是放任孩童自由發展,任孩童自己艱辛的成長摸索,許多隔代教養的阿公與阿嬤,也深知孫兒缺乏父母親情,在基於補償的心態下,長期溺愛孫兒,甚至孫兒犯錯,也不忍多加責備!就隔代教養的父母而言,長期自責未盡為人父母的義務責任,因聚少離多,在時間與空間的阻隔下,從事親子活動相當困難,也不易察覺子女的內心想法與叛逆行為,最後,父母常會因與子女接觸溝通上的質量不足,產生期待與事實的落差,這是我們整個社會,都要去面對的共業耶!

隨著台灣社會多元化及家庭結構的改變,家庭對於孩童的教養功能,已不再侷限於家庭本身,孩童的教養工作,應該進而擴展到社區,將孩童教養融入社區關懷體系,是未來必然的趨勢,因為社區關懷可彌補,因家庭結構瓦解,所造成的家庭養育功能失調問題,將孩童的教養交由年老的阿公與阿嬤來承受,會讓台灣隔代教養問題更加嚴重,我們應檢討目前的托育政策,以社區的關懷功能來補強,讓孩子遠離被拋棄的不幸與挫折感,建議如下:

1、建立社區教養體系:藉由社區教養體系,來設立社區廚房、社區課業輔導、社區住宿、社區接送、社區托養、社區教父與教母等,關懷隔代教養之服務,讓有需求的社區人民,藉著社區教養體系的互助關懷,使得孩童能在社區關懷的環境下,以社區人民的關愛與榜樣,重拾失落父母親情的信心與自我價值!

2、隔代教養關懷政策:調查分析各社區的隔代教養家庭,俾以了解其形成原因,再經過人民網路上的說明、討論、辯論、公聽、公投等程序,來制定隔代教養關懷政策,並透過社區關懷體系,來給予救助與輔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