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殺女

超殺女
超殺女2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社區意識形態營造


245、社區意識形態營造 6
目前台灣大部分的集合住宅,都分布在都會邊陲,這些集合住宅中住著,來自四面八方,受過良好教育的新移民,這些新移民沒有過去共同的歷史生活記憶,所以社區居民的鄰里關係,明顯的冷漠疏離,而且這種冷漠疏離的鄰里關係,被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究其因,是整體的社區環境,缺乏共同生活思維與關懷互動所致,社區中縱有良好先進的公共設施與華麗的裝潢景觀,但整個社區也僅是一座冷冷冰冰的水泥叢林而已,在經濟掛帥的現實生活中,整體社區生活的公共事務管理品質,將無法跟上國民所得,我們的社區在商業利益化的放大之下,也將永遠找不到自我的定位與區隔,更無法永續經營社區的生活意識形態,我們雖有能力出國旅遊,有能力蓋別墅,有技術蓋摩天大樓,但卻為了道路水溝的清潔、交通的秩序、街頭道路的景觀、婦幼的安全、老人的安養照顧、環境的維護、治安的維護、建物的違章、公共道德與社區價值觀偏差等問題,而束手無策,這就是因為我們對於周邊的生活感受太冷漠了!尤其是,對於社區的公共事務管理,沒有積極的參與熱誠!

每個社區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與特色,無論在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宗教信仰、民情風俗、族群分布與傳統工藝的領域中,都蘊藏著令人驚喜的生命顫動,如何讓這些驚喜的生命顫動,能發揚光大與博得人心,就是社區意識形態營造的目標,社區營造是一種經過轉型正義後,所呈現的地方文化再造運動,並不是狹隘的地方主義,或是部落主義,在日益資訊化的現在,我們應該要擔心,太過於一致化與標準化的文化意識型態,我們更要回頭,來復甦本土的社區意識,我們要藉由社區營造,來形成一個社區生活意識的生命共同體,這樣方能使自己的思維與生命,有著生命的歸屬感!

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保存,是一個社群整體發展的重要基礎,一個地方的城鄉人文風貌,是在地人共同生活之下,所營造出來的,是在地人對於在地的歷史、地理、文化、生活的積極生活態度,最後反應在實質環境的文化表徵裏,社區意識形態代表著,社區這群人的文化傳統與人生智慧歷程,但長期以來,全球化的一致性消費型態,卻一直在有意識的,將世界各地予以同質化,而日趨一致的文化型態,雖然會成為消費文明的文明指標,但這也消弭了,地方文化的多元性,更抹殺了,社區的獨特生活價值!

台灣在政治經濟的進步與社會生活素質間的落差相當大,原本凝聚鄉里的地方文化,因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而逐漸萎縮,這使得地方的獨特性逐漸消逝,在此,要讓社區意識形態營造,能夠發揮的淋漓盡致,就要先使社區人民,對其所處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產生認同與歸屬感,並願意成為社區的成員,將社區所有人民結合成為生命共同體,共同參與社區事務、解決社區問題,並付出關懷之心,最後形成大家所認同的社區意識!

中央政府應廢除地方政府的組織編制,將大部分的稅收,直接撥給社區運用,讓社區能茁壯發展,並讓社區能夠收支平衡、自給自足,而各個社區應由人民,透過網路說明、討論、辯論、公聽、公投等程序,成立社區委員會,由社區人民直接分配資源,而社區委員會也需建立社區的新制度,藉由社區役的義務役制度,來支援社區公共事務的人力需求,並以生命主義與社區主義,作為社區經營運作的主軸,而社會關懷工作更應融入社區,讓弱勢者都能受到扶持與照料,如此,必能強化社區的關懷照顧功能,繼而彌補家庭功能的失調,更能讓社區人民,藉由網路說明、討論、辯論、公聽、公投、實地操作執行等程序,學習管理公共事務,並積極的熱心參與公共事務!

我們對於文化價值的重建,必須回歸地方色彩的人文關懷,我們必須一點一滴的,重新審視我們過去的生活脈動,以重建我們自己的社區意識形態!如此,我們方不致於,迷失在功利主義的冷漠中!而且,也能以社區關懷的方式,重新建構社區主義的美麗新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