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殺女

超殺女
超殺女2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族群對立


247、族群對立 6
每個人都有心理上的族群需求,當一個族群覺得自己族群的政治權利、經濟利益與文化價值被人挑戰、被威脅的時候,個人就會走向族群團結的懷抱,這乃是人心之所趨,族群是人心向背,所形成的共同意識,而催化劑為血緣、語言、文化、地理、集體歷史與生活記憶、信仰、宗教、共同的制度與共識等因素,但對於少數族群而言,在面對多數族群的競爭壓力時,族群認同更形重要,少數族群在爭取其自身的利益時,多數族群不能解釋其為野心勃勃的亂源,與其以陰謀論,來譴責對方的不道德,倒不如相互傾聽與溝通協商,事實上,強勢族群主義的強制教化,並不能有效的消滅,人們原生的族群意識,而族群的融合,也未能達到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我們又何必自欺欺人!將弱勢族群強扣族群融合的大帽子呀!尤其是,少數族群最懼怕族群融合的訴求,少數族群唯恐在不知不覺中,被強勢族群藉由通婚與教育予以自然同化!

當前台灣族群對立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族群多元化的存在,而在於族群關係未能公平公開透明化,而且,沒有妥善的制度化,台灣過去在族群政策上,是以單一的族群作訴求,認為族群多元化是不好的,認為這會造成國家社會的動亂不安,並不利於政治的發展與國家的強盛,因此藉由教育、同化與通婚,甚至是屠殺,來促成所謂的族群融合,殊不知,在族群融合的背後,卻是族群文化及自尊的滅絕,這早已喪失了族群相互尊重的初衷,要知道,族群多元化沒有產生族群對立的必然性,只有在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分配不公平的催化下,才會造成族群的對立,台灣未來是要成為一個單一的族群社會,或是族群多元化的族群社會,這是大家要去深思與面對的!要知道,現實的情況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因為目前台灣早就是一個族群多元化的族群社會,不要為了成為一個單一的族群社會,而自己內部殖民,到最後就會形成國家主義內耗的悲情!

檢視台灣族群的當前狀況;台灣族群間的共通點,為台灣走向民主化的事實、生存利益共同體、主權獨立等現實狀況,但族群間的衝突點,卻有以下的歷史情結:

1、中國外省族群:中國外省族群長期保有文化教育的詮釋、掌握大眾媒體、菁英優秀情結、政治統治階級、社會福利的壟斷等方面的資源支配優勢,並將本土化運動視為偏狹、島國、反全球化與民粹的住民自覺運動,他們對於過去所依附,所認同的價值實體,遭受挑戰與挑釁衝突時,並未得到可轉託安全感的替代對象,這導致他們必須展開反撲去威權的民主運動,而中國外省族群過去是以反共與反暴政為政治核心,而非反中,基本上,他們仍抱著濃厚的大中華文化意識認同,而台獨運動對之而言,則普遍加深其憂慮不安,甚至逼使其向中國靠攏,或是移民離開台灣,這造成本土認同及中華正統的嚴重對峙,而現階段的民主運動,雖僅是爭取在制度上與機會上的部份正義公平,且在事實上,也無意造成新的特權優勢與地位,但制度上與機會上的正義公平,勢必讓既得利益者失去以往所擁有的既得特權,在維護既得利益與畏懼被報復的不安思維下,興起了反撲勢力,這就是中國外省族群對於民主運動的疑慮囉!

2、本土化思維族群:近年來與台獨運動相關的本土化思維,不斷加深了台灣的主體性與人民自我信心的認同,並對自己所居住的在地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認知,本土化思維會加速新世代對於台灣的融入,但本土化族群所提倡反支配及反霸權的議題,在在都觸動著威權者,失去特權的不安與焦慮,而本土化族群也無法理解,或是體諒威權者的不安與焦慮,這是台灣民主運動所需要溝通協調的難題!

3、客家族群:客家族群最擔憂的是,文化語言的使用維繫與台灣人的認同意識,客家族群常覺得河洛族群人多勢眾,因為河洛族群將臺灣人與台灣話,作為河洛族群與河洛語的統稱,這著實太霸道、太狂妄自大了,最現實的是,一般客家族群多會河洛語,但一般河洛族群卻不會客家語,這種無形的文化壓力,造成客家族群在下意識中,消極的抵抗河洛族群與對於自我喪失了自信!而這之於原住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4、河洛族群:人多勢眾的河洛族群,在經過長期與其他族群通婚及共同生活的結果,河洛族群對於少數族群,形成了更重大威脅!河洛族群長期處於對立中,但因與其他族群通婚及共同生活,而帶有溫情與期盼安定的色彩,河洛族群裡普遍存在著安定溫和改革的期待,而不是批判式的改革!所以既得利益者就不斷拉扯河洛族群的版塊,形成河洛族群的嚴重內部矛盾與衝突!

台灣有史以來,社會普遍存在族群的多元化事實,當今不論是個人、族群、或是民族的民主認同,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只有自己,才有權力來決定自己是誰!因為個體唯有在靈魂,尋得自我的認同與定位後,並認同與尊重他人的抉擇,這時生命方有其意義!現在威權統治與白色恐怖的歷史原罪,早已煙消雲散,成為過去,我們要注重全民,現今的安定與發展需求,使之成為各個族群的族群共識,台灣族群對立的問題方能有解,建議如下:

1、提倡族群身分自由決定主義:未來個人的族群身分,應由個人自由決定,甚至可以形成新的族群,讓人民有決定自己族群身分的選擇權,這才是族群民主的真諦!

2、提倡社區主義:以社區主義取代民族主義,以創造生活周邊的公共議題,進而藉由民主的溝通協調,來化解族群問題!

3、建立新族群:未來須立憲以規範各族群的關係,除能積極維護少數族群的集體利益外,更要去除少數族群的疑慮,並維護母系思維,認同台灣人為原住民及平埔族的後裔,以跳脫族群的疑慮,進而採取同中存異與新創意的族群意識!

4、語言與文字的自主性:各語言與文字可由各族群自主決定,如可採取羅馬拼音,以利於各族群的語言學習與溝通,並於教育中,強制認證其他族群的語言與文字,以避免造成弱勢族群消極的抵抗與喪失自信!

5、既得利益的化解:既得利益者常以族群問題,來進行反撲,如何在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下,以過渡的折衷辦法,來消弭族群間的相互對立,並由人民透過網路上的說明、討論、辯論、公聽、公投等程序,相互溝通協調,共同化解族群對立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